【迎兩會?我眼中的代表委員】
作為身兼數職的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深感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無論是科研,還是建言,他都要求自己以國家的需求為方向,進行深入調查。作為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尤其關注教育和“三農”領域的有關問題。
在高校,大學生就業一直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在鄧秀新看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根源在于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對位”。截至目前,農科大學生到縣級以下農村服務的比例不到20%,農村嚴重缺乏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他說:“我多次建議有條件的農業大學畢業生回農村當現代‘農場主’,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早在2008年,鄧秀新就曾建議啟動農科大學生免費教育試點工作。
“當一個畢業生既有理論功底,又掌握了實踐技能,還能夠放下‘天之驕子’的身段的時候,相信就業對他來講應該不成問題。”鄧秀新結合自身經歷,勉勵學子們在日常學習中要將理論與實踐并重,培養科學的擇業觀來應對“就業難”的問題。
結合“三農”問題,他積極為當地的精準扶貧問題建言獻策。
鄧秀新認為,農業扶貧既要用心務實幫扶不作秀,也要善用科技智慧的力量求實效。扶貧看實效,不僅看眼前,更要管長遠,即使扶貧工作隊撤走后,也要保證農民能持續增收。
湖北省建始縣的特產景陽雞好吃好賣,但由于疫病風險高,雞難養。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開展定點扶貧后,以問題為導向,實施專項技術攻關,并制定了以每個貧困戶養500只雞,每畝山林果園放養50只雞,每只雞可獲純利30元的“553”生態養殖模式。通過依托龍頭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當地養殖規模逐年擴大,上千名貧困戶養雞脫貧。
“產業成熟了,還要靠本地化的隊伍。扶貧要培養一批本地的‘二傳手’人才,辦好‘交鑰匙’工程。”鄧秀新對建始縣的扶貧工作有著長遠的眼光。他說,華中農業大學在建始縣就是實施輸入一批技術力量、培養一批技術骨干、澆灌一批祖國花朵的“三個一批”智力扶貧行動,通過打基礎、管長遠,防止貧困代際相傳,培育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扶貧最怕歪嘴和尚念經,農民最經不起折騰,一定要多方調研形成合力。要做大一個農業扶貧產業,需要利用好政府、科技和市場三種力量。”在他看來,農業扶貧就是要用好這三種力量,以實起步做實事,帶著目的去解決具體問題,讓農民得實惠,有實效。
作為一個農業科學家,鄧秀新希望科研成果能書寫在大地上;身為人大代表,他更希望議案和建議能夠為民族增福祉、為國家添榮耀。(記者 夏靜)
北京2月14日電(孫競)日前,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根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要求,將整合五項重點人才工程。 一是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推動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鼓勵制造業大型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組織職業學校制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累計時間不少于6個月;選派制... [閱讀]
北京1月25日電(記者申寧)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要求逐步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工資待遇,新錄用為公務員的和招聘為事業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工資按不同地區可分別高定一至三檔。 據了解,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95萬人,就業形勢嚴峻。 《意見》提出,對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或艱苦邊遠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新錄用為公務員的,試用期工資可直接按試用期滿后工資確定,試用期滿考核合...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