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亞的斯亞貝巴4月10日電(記者劉方強)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中心的一家畫廊里,50歲的藝術家達維特·穆盧內站在畫布前,全神貫注地臨摹著古漢字。他以中國《易經》為基礎,花了一年時間創作了包含64幅畫的系列作品。
3月18日,達維特在臨摹中國古漢字。新華社發(邁克爾·特韋爾德攝)
達維特日前在這家名為“非洲藝術雕塑空間”的畫廊里告訴記者自己對《易經》的體會。他說,這部中國經典作品以大自然的多種元素為基礎,“解釋了自然的智慧”。
達維特創作的64幅畫分別代表了《易經》的64個卦象,描繪了人與自然的日常互動,并包含了卦名的英語和埃塞官方語言阿姆哈拉語翻譯。
達維特以《易經》為基礎創作的一幅作品。新華社發(邁克爾·特韋爾德攝)
雖然達維特不會說中文,但幾年前經好友、畫廊負責人戈薩·奧達推薦閱讀了英文的《易經》相關讀物,立即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更好地進行創作,達維特與朋友通過互聯網獲取了更多關于《易經》卦名漢字的信息。他驚奇地發現,埃塞俄比亞和中國的古代文明、文字書寫以及兩國人民對待自然的態度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中文和阿姆哈拉語中“太陽(日)”的書寫就十分相似。
達維特站在自己最喜歡的一幅作品“謙”字前。新華社發(邁克爾·特韋爾德攝)
達維特印象最為深刻的卦象是“謙”和“咸”兩卦,分別翻譯為“謙遜”和“相互影響”。在這位藝術家眼里,古老文明的傳承有助于兩國的繁榮發展。
達維特在擺放自己的作品。新華社發(邁克爾·特韋爾德攝)
“這本書是基于中國古代哲學家對自然規律的全面觀察,它指導了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以獲得好運和避免不幸。”他說,埃中兩國對當今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易經》有助倡導良好的生活方式。
達維特進行創作的藝術空間自2023年5月開放以來,常有埃塞中小學生、當地藝術家和華人前來參觀,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打卡點”。
達維特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新華社發(邁克爾·特韋爾德攝)
“我們會用當地語言向參觀者介紹《易經》的基本概念。在欣賞這些畫作的同時,游客們將了解到中國的文化和審美,以及責任、孝道等美德,許多人因此對中國產生了興趣。”達維特說。
趙云龍 男,1963年生于黑龍江省伊春市,1983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198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現任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導,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龍江學者,黑龍江省中青年優秀專家,黑龍江省“六個一批”文藝專家人才,省級重點學科“美術學”梯隊帶頭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粉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 [閱讀]
邁入新時代,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表征是在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上聚焦聚力。 我們要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使中國美術新的創造通過美術評論和理論研究產生更大的社會文化意義。 新時代藝術人才的培養,要通過融合科學與藝術的教育,提高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國美術具有藝術與社會、美與生活相互交融的文化特性,對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二者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ldquo... [閱讀]
黎鎮熏(原名黎鎮芬)字頴祥。 1949年出生于廣東佛山南海九江。自小愛好繪畫,自學成材。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作品陸續入選省巿畫展并多次獲獎。1984年廣東畫報曾以《沃土育丹青》作專題采訪報導。 幾十年來筆耕不輟,主攻魚水題材,創作技法注重筆墨線條,融匯中西,作品寓意吉祥,清新脫俗而自成一格,雅俗共賞。&n... [閱讀]
馮健安,字美溯,藝名書劍,墨苔齋主人,生于1977年7月,廣東新會人,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美術教育工作者、優秀書畫指導教師。國家一級美術師;高級文學創作師;全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書法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北京當代翰墨文化藝術院山東青島分院名譽副院長;國臻藝苑書畫院院聘理事;人民美術藝術家委員;全國名人書畫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北京)榮寶齋書畫院院聘書畫家;中宣盛世國際書畫院院聘畫家;中國楹聯學會中宣盛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會員;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委員會會員...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