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某私立學校的一個電子屏播放的招生廣告稱,“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家長”。意思說,只有父母都是本科以上學歷的孩子,才符合招生條件。(3月5日《廣州日報》)
招生牌上的語句都不通順,我們不知道這所私立小學的教學質量是否浪得虛名?老師和校長又是何等學歷,是否懂得“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的古訓?此舉究竟是招學生,還是招家長呢?
公立小學也好,私立小學也罷,都屬于義務教育階段,都要遵守基本的教育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明文規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可見學校如此規定招生條件屬于違規行為。
學歷不等于能力早已成為共識,家長們的學歷更不能代表孩子的學習能力。早在兩千多年前,教育圣賢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培養出大批名載史冊的優秀人才,沒想到21世紀的今天,還有學校和教育管理者抱著龍生龍鳳生鳳的落后觀念,將低學歷家長的孩子拒之門外,這是何等荒謬?
中國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公益性、統一性,是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性質,受教育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實現教育公平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招本科家長的孩子”招生新規是將個體的學歷差異逐漸演變為教育特權差異,進而造成某種階層公平缺失和教育公平異化。
“只招本科家長的孩子”的要求,看似私立小學的招生自由,實則是對低學歷人群赤裸裸的歧視,違背現代教育的本真,折射我國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社會監管乏力的亂象,教育的歧視和不公不僅阻礙各階層利益的有序調整,而且將不斷拉大原有的貧富、地位差距,從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而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人格和追求公平意識的現代公民,然而就在孩子們尚未進入校園之時,先要接受家長學歷的挑剔篩選,凸顯教育者的愚頑不化,這所小學的違規做法必須予以糾正。
北京2月14日電(孫競)日前,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根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要求,將整合五項重點人才工程。 一是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推動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鼓勵制造業大型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先進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組織職業學校制造類專業教師參加5年一輪的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定期到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累計時間不少于6個月;選派制... [閱讀]
北京1月25日電(記者申寧)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要求逐步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工資待遇,新錄用為公務員的和招聘為事業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工資按不同地區可分別高定一至三檔。 據了解,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95萬人,就業形勢嚴峻。 《意見》提出,對到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或艱苦邊遠地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縣以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新錄用為公務員的,試用期工資可直接按試用期滿后工資確定,試用期滿考核合...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