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財 經  >> IPO觀察  >> 查看詳情

產經觀察:宏海科技 穩步增長與大客戶戰略并行

來源: 中國產經觀察   日期:2024-11-27 16:09:24  點擊:89686 
分享:

 
中國產經觀察消息:武漢宏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宏海科技)即將在北交所上會審議。宏海科技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空調結構件、熱交換器、顯示類結構件等家用電器配件產品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憑借自身工藝創新導致的過硬產品質量、卓越的生產管理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與美的、海爾、冠捷科技等主要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司本次計劃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不超過2500萬股,募集資金1.34億元,用于熱交換器及數控鈑金智能制造基地建設項目、家用電力器具配件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2024年1-6月,宏海科技營業收入達2.31億元,凈利潤4,524.24萬元。

‌穩步增長,業績亮眼
宏海科技近年來經營業績實現穩步增長。2024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5億元,同比增長15.48%;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5,551.45萬元,同比增長47.56%。這一亮眼表現展示了宏海科技的強勁發展勢頭。

‌大客戶戰略,穩定訂單來源
宏海科技與美的集團、海爾集團等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成為其核心供應商之一。這種大客戶戰略為宏海科技帶來了穩定的訂單來源,確保了公司業績的持續增長。

‌行業地位顯著,榮譽加身
宏海科技在空調結構件領域具有顯著的行業地位,多次獲得美的“卓越配套獎”、海爾“最佳合作伙伴獎”等榮譽。這不僅體現了公司在行業內的實力,也為其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積極擴產,迎接未來挑戰
公司計劃通過北交所上市募集資金用于熱交換器及數控鈑金智能制造基地建設項目、家用電力器具配件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宏海科技作為家電行業的上游企業,憑借穩步增長、大客戶戰略、顯著的行業地位以及積極的擴產計劃,展現了其強勁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未來,宏海科技有望繼續保持穩健的增長態勢,為股東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編輯:王宇
 

相關新聞

  • 紀念中國氣象學會成立100周年暨氣象科技現代化研討會召開 紀念中國氣象學會成立100周年暨氣象科技現代化研討會召開

    11月23日,紀念中國氣象學會成立100周年暨氣象科技現代化研討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青島,共同回顧學會百年歷程。 1924年10月10日,先驅者以“科學救國”為己任,開啟了“謀氣象學術之進步與測候事業之發展”的征程,積極推動學科發展、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知識、創辦核心期刊、培養行業人才等,目前擁有近150家單位會員,4萬余名會員,設有38個專業委員會和6個工作委員會,基本實現了氣象行業主要單位和學科領域全覆蓋。 中... [閱讀]

  • 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重慶開幕 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重慶開幕

    11月15日,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重慶開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黨組成員林蕙青,重慶市副市長馬震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本屆高博會展覽展示面積近12萬平米,參展企業近700家,展位數3200個,參會企業5000家,參會院校1000余所,參會高校領導1500余名,參會院士近10名,線下參會觀眾5萬余人。展覽展示部分由專項展區和特色展區兩部分組成。專項展區分為實驗室及科研儀器設備展區、信息化及智慧教育展區、實訓及機電展區、醫學教育及健康展區、后勤及平安校園展區、體育設施及用品展... [閱讀]

  • 第二屆中日韓青年低碳論壇召開 第二屆中日韓青年低碳論壇召開

    11月15—16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大韓環境工學會共同主辦的2024中日韓青年低碳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遼寧省大連市召開。本屆論壇以“能源轉型與綠色創新,引領區域碳中和”為主題,來自中日韓生態環境領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專家和青年學者約150人參加了論壇。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森本茂雄,大韓環境工學會會長姜錫泰在開幕式上致辭。 ... [閱讀]

  • 蔣慶哲受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并接受了央視采訪 蔣慶哲受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并接受了央視采訪

    中國產經觀察消息: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功開幕,在巴庫,還必須通過最終敲定《巴黎協定》第六條以啟動國際碳市場并使其開始運轉,需要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取得進展,必須讓控溫目標保持可及,必須就適應指標達成一致,必須繼續推動“損失與損害”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新機制等。   蔣慶哲院長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內碳市場擴容這是一個大趨勢,因為我們目前僅僅還在煤發電領域。從未來看的話,會有更多領域一定會覆蓋到,這也是我國應對全球碳市場的一個客觀需要。...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