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 題:提振信心 破浪前行——海外人士熱議中國順利實現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
新華社記者鄧茜 周思雨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數據顯示,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條件下,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國際觀察人士表示,中國經濟頂住壓力,順利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為世界經濟前行注入動力并提振信心。
穩定增長提振全球信心
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繼續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米夏埃爾·博爾希曼坦言,這一增速在當前全球經濟普遍面臨挑戰的背景下顯得尤為亮眼,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經濟已處于較高的發展水平,持續取得這樣的增速難能可貴。這不僅說明中國經濟具有極強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也反映出內需穩步增長和產業轉型成果;不僅在貿易、投資、能源和技術合作等方面產生廣泛的積極影響,而且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動力、提振信心。
在地緣政治緊張、外部需求收縮、貿易保護主義蔓延等不利因素交織的背景下,2024年中國外貿展現韌性,貨物貿易連續跨過42、43兩個萬億級大關,全年進出口總值達到43.85萬億元,同比增長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從市場看,對歐美等傳統市場保持增勢的同時,中國外貿結構不斷優化:與東盟連續5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占比首次超過一半,對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進出口對中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近六成。
阿根廷經濟學家哈維爾·阿德爾方表示,中國是大部分拉美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也是拉美國家產品重要的出口市場。中國對于拉美國家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長,有助于拉動拉美國家經濟增長。
肯尼亞經濟學家詹姆斯·希克瓦蒂表示,中非合作在基礎設施、科技交流、職業培訓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對非洲經濟發展作出了實質性貢獻。中國經濟穩定和金磚國家加強合作等都為全球經濟帶來積極影響。
“中國經濟增長惠及世界。”肯尼亞國際問題專家斯蒂芬·恩代格瓦說,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途徑,中國為區域和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高質量發展成色十足
翻看過去一年的“成績單”,中國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穩健成長,高質量發展成色十足。2024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
2024年底,超過3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奔跑在中國道路上,這得益于電池、電機、電控等硬核技術突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商學院教授漢斯·亨德里施克說,創新是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出的一大特色,中國在電動汽車和其他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正形成一種有機增長的堅實優勢,預計這種優勢還將持續。
土耳其實業銀行金融分析師桑特·馬努基揚表示,隨著中國繼續引領技術創新,特別是在綠色技術和數字領域,中國將在塑造全球經濟環境方面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中國有能力成為全球綠色技術的領導者,利用5G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推動全球經濟走向更加可持續和數字化的未來。”
2024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數字消費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拓展,帶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馬來西亞智庫區域策略研究所執行董事蔡偉杰指出,2024年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制造業、綠色產業以及數字經濟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從“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在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任務首位,到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再到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政策護航下,中國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高級研究員布薩尼·恩格卡韋尼用“先進”來形容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恩格卡韋尼表示,通過促進創新和效率驅動的增長,中國意在為經濟增長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潛力,確保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都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對中國在不斷變化的挑戰和機遇面前實現高質量增長至關重要。
破浪前行未來可期
親臨熙來攘往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斯洛伐克《網絡》新聞網創辦人彼得·文斯看到了中國經濟活力的縮影。去年10月他到中國參會,一下飛機就見到一派繁忙景象,國內外航班數量眾多,工作人員各司其職、緊張忙碌。他說,透過這個窗口,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活力滿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7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上調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展望2025年經濟發展前景,盡管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可能會加深,但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我看好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布倫德認為,中國具有突出的政策優勢、人才優勢,為中國經濟帶來發展優勢。每年高校畢業人數超千萬,培養的工程師有數百萬,這在智能時代是極其重要的人力資本優勢。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箱,來應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盡管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我相信中國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菲律賓“亞洲世紀”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安娜·馬林多格-烏伊看來,中國經濟前景充滿希望。她在接受新華社書面采訪時表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將是巨大的,特別是在貿易、技術和基礎設施發展方面。
“中國經濟對世界的貢獻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馬來西亞與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甘佳誼說,在中國積極影響下,“全球南方”加強合作,這為許多國家提供更充裕政策空間,創造更多對話交流的機會,為各國相互學習借鑒如何創造經濟繁榮、如何減少不平等治理提供平臺。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相關決策體現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審慎態度、長遠規劃和前瞻視角,值得世界各國學習和借鑒。
編輯:王宇
1月10日,福建省科協在福州舉辦馬軍院士團隊綠色科技成果推介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軍,院士團隊成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中歐膜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張瑛潔出席。福建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游建勝出席并致辭,省科協副主席蔣柱武主持活動。 活動中,馬軍作題為“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城鄉綠色低碳技術研究與實踐”的主旨報告,針對我國碳... [閱讀]
1月9日,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京會見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主席維斯特勒和德國國家科學院院長豪格一行,就推動中德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深入交換意見。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陪同會見。 萬鋼對維斯特勒及豪格一行來訪表示歡迎。他介紹了中國在推動經濟社會低碳綠色轉型、新能源汽車發展、鼓勵創新創業、推動開放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和實踐。他指出,中國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積極促進學術交流,開展高質量科普服務,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希望未來進一步推動中德兩國科技組織和科學家之間的... [閱讀]
12月23日,“殊方同致 數鑄文明”展覽啟幕暨“劉徽星”命名儀式活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成功舉辦。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政府黨組成員、山東省科協主席凌文,中國科協、中國科技館、山東省科協、濱州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主辦單位代表,各鳴謝單位代表,以及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同仁和高校師生代表等出席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度挖掘中國科學文化內涵,彰顯數學在塑造... [閱讀]
近日,浙江在滬院士之家與烏鎮院士之家聯動,在浙江桐鄉舉辦了為期兩天的上海智能汽車專家企業行交流活動。 此次活動邀請了同濟大學智能汽車相關領域的頂尖專家團隊和上海智能汽車企業對浙江雙環傳動、鑫可傳動、阿波羅智行科技等桐鄉企業進行走訪,并為企業提供了精準的技術支持和戰略建議。 12月10日,由浙江在滬院士之家、同濟大學智能汽車研究所、中共桐鄉市委組織部(人才辦)、桐鄉市科協、桐鄉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嘉興市人民政府駐上海聯絡處桐鄉市工作部主辦,烏鎮·院士...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