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 訊  >> 24小時新聞  >> 查看詳情

“北大倉”糧食產量連續15年全國居首 首次突破1600億斤

來源: 新華網   日期:2024-12-14 17:10:58  點擊:817 
分享:

新華社哈爾濱12月14日電(記者孫曉宇)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600.34億斤。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杕介紹,今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600億斤,連續7年總產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一。

  黑龍江通過高質量備耕、高標準春種、精細化田管、高效率秋收,以及全過程防災減災,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雖然前期遭遇了低溫寡照的不利天氣,但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大壟密植技術,玉米畝產達到2000斤以上。”肇源縣和平鄉華原村黨支部書記劉宏偉說。

  “我們指導農民采用大壟密植技術,壟上種植兩行玉米,提高了種植密度,從而增加了產量和效益。”肇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張弘弼說,他們還指導農民根據玉米各生長時期的需肥特點配比肥料,通過滴灌系統定點、定時、定量進行灌溉,可增產30%左右。

  為發揮良法對于增產的關鍵作用,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制定2024年農作物栽培技術模式匯編,在全省適宜區集中連片、系統推廣大豆生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等70余項,推廣大壟密植技術5126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212萬畝,分別增加1606萬畝和163萬畝。

  在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稻米加工車間內機械轟鳴,正在加工今年新季稻米。

  “我們種植了1.3萬畝水稻,為100余戶社員提供種植技術指導以及種子、有機肥等投入品。”合作社理事長于殿紅說,合作社通過農資統購、大米統銷等方式提升了抗風險能力。

  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全省在市場監管部門注冊農民合作社達8.4萬個,在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注冊家庭農場數達16萬個。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堅持新建與改造提升同步,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2億畝,糧食安全根基持續夯實。

相關新聞

  • 第23期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舉辦 第23期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舉辦

    12月7日,第23期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在湖北武漢召開。本期沙龍主題為“纖維基功能過濾材料”,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武漢紡織大學和《紡織學報》編輯委員會共同承辦。來自不同學科的從事過濾材料研究和應用的學術大咖、中青年學者參加交流與討論。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伏廣偉出席活動并致辭。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Gang Sun、天津科技大學教授程博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汪耀明、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趙強、天津工業大學教授康衛民、杭州大立過濾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高工陳鑫分... [閱讀]

  • 2024海智專家荊楚行暨長江教育創新帶新能源產業發展研討交流活動舉行 2024海智專家荊楚行暨長江教育創新帶新能源產業發展研討交流活動舉行

    12月5日,2024海智專家荊楚行暨長江教育創新帶新能源產業發展研討交流活動在武漢光谷舉行。湖北省科協負責人發表致辭。 本次活動由湖北省科協主辦,武漢市科協、華中科技大學科協、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武漢新能源研究院承辦?;顒訃@“面向新能源 培育新動能”主題,搭建新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投融資機構、企業交流互動平臺,為繁榮學術交流,加快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貢獻智慧和力量。    活動現場為省... [閱讀]

  • “長三角一體化地學創新聯盟”設立 “長三角一體化地學創新聯盟”設立

    近期,以“地質科技創新驅動賦能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第七屆長三角青年地球科學論壇暨浙江省地質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浙江省湖州市舉行。會場上,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地質學會負責人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一體化地學創新聯盟合作備忘錄》,來自長三角的220余名地質科技工作者見證了“長三角一體化地學創新聯盟”正式設立。 長三角地區地質學會簽署《長三角一體化地學創新聯盟合作備忘錄》 經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地質學會商議,決定設立&ldquo... [閱讀]

  • 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辦公室與環境專委會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功舉辦邊會 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辦公室與環境專委會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功舉辦邊會

    北京時間2024 年11月18日下午,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辦公室與環境研究專委會(簡稱“環境專委會”)在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了“智慧應對氣候變化”主題邊會,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高校、企業、非政府組織等數百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環境專委會秘書長、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杰教授主持。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研究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姜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強弓、中國礦業大學教授Jason Bl...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