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庫克自己的話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鏈博會。“很高興來到這里,我很自豪蘋果和我們的合作伙伴在這里參展。”
不止于蘋果公司,本屆鏈博會迎來了來自6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700家展商,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占比超過60%。在境外參展商中,歐美參展商的比重達到50%。
翻開嘉賓名單,記者看到了一長串跨國公司的高管:力拓集團董事長鮑達民、正大集團資深董事長謝國民、德國思愛普全球高級副總裁駱才、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會長松本正義……
來到展臺,馬士基、住友電工、強腦科技等陸續首發首展首秀70多項產品,蘋果、特斯拉、高通、星巴克……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企業紛紛在展臺亮出“絕活”。這里面不但有首次參展的“頭回客”,也有嘗到了甜頭的“回頭客”。
主辦方透露,第二屆鏈博會的展覽面積由首屆的10萬平方米增至12萬平方米。盡管如此,展區仍然“一位難求”,不少有意愿參展的企業遺憾未能成行。
知名外企及高管爭相來“趕集”,鏈博會到底有啥魅力?
鏈博會,全稱是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是我國舉辦的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從本屆鏈博會“鏈接世界 共創未來”的主題,就可以看出實現各方攜手合作、互利共贏的初衷。
跨國公司紛紛參展,首先看重的是中國完整齊備的供應鏈體系,在這里他們能夠尋找到全球配置資源中最佳的供應鏈合作伙伴。例如,過去5年,蘋果公司在中國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投資超過200億美元,此次不僅攜帶4家供應商參展,而且展臺醒目標出:“Apple的200家主要供應商中有超過80%在中國生產”。
鏈博會展示的不是散點式的零部件或者產品,而是完整的產業鏈條,這就給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了攜手合作的絕佳機遇。
以智能汽車鏈為例,一輛新能源汽車,超過1萬個軟硬件才能聯珠成串。從核心原材料、關鍵零部件,到電池、電機、電控,再到智能網聯整車產品和服務,鏈博會覆蓋了智能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的展示,一下打通了產業的價值鏈。
外商紛至沓來,還看好持續向好的中國市場。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大幅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我國政策釋放了持續擴大高水平開放、利好外商在華投資興業的積極信號,參展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前景投出信任票。
麥當勞中國首席執行官張家茵對鏈博會信心滿滿:“這個平臺能讓供應鏈‘朋友圈’合作進一步深化,不斷提高效率,這必將大幅提升產品質量,更好地服務餐廳和消費者。”
外商云集鏈博會,也展現出各國企業對加強產供鏈合作的需求和期待。
力拓集團首席商務官巴特爾說:“中國在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持續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需求,為公司與中國伙伴拓展合作帶來更多機遇。”
通過鏈博會,中國正向世界發出積極的信號——愿與各界攜手合作,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共贏鏈”。
11月23日,紀念中國氣象學會成立100周年暨氣象科技現代化研討會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青島,共同回顧學會百年歷程。 1924年10月10日,先驅者以“科學救國”為己任,開啟了“謀氣象學術之進步與測候事業之發展”的征程,積極推動學科發展、學術交流、普及科學知識、創辦核心期刊、培養行業人才等,目前擁有近150家單位會員,4萬余名會員,設有38個專業委員會和6個工作委員會,基本實現了氣象行業主要單位和學科領域全覆蓋。 中... [閱讀]
11月15日,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在重慶開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黨組成員林蕙青,重慶市副市長馬震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本屆高博會展覽展示面積近12萬平米,參展企業近700家,展位數3200個,參會企業5000家,參會院校1000余所,參會高校領導1500余名,參會院士近10名,線下參會觀眾5萬余人。展覽展示部分由專項展區和特色展區兩部分組成。專項展區分為實驗室及科研儀器設備展區、信息化及智慧教育展區、實訓及機電展區、醫學教育及健康展區、后勤及平安校園展區、體育設施及用品展... [閱讀]
11月15—16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大韓環境工學會共同主辦的2024中日韓青年低碳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遼寧省大連市召開。本屆論壇以“能源轉型與綠色創新,引領區域碳中和”為主題,來自中日韓生態環境領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專家和青年學者約150人參加了論壇。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理事森本茂雄,大韓環境工學會會長姜錫泰在開幕式上致辭。 ... [閱讀]
中國產經觀察消息:近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功開幕,在巴庫,還必須通過最終敲定《巴黎協定》第六條以啟動國際碳市場并使其開始運轉,需要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取得進展,必須讓控溫目標保持可及,必須就適應指標達成一致,必須繼續推動“損失與損害”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新機制等。 蔣慶哲院長接受采訪時表示,國內碳市場擴容這是一個大趨勢,因為我們目前僅僅還在煤發電領域。從未來看的話,會有更多領域一定會覆蓋到,這也是我國應對全球碳市場的一個客觀需要。...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