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圍繞重點產業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當前,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多措并舉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為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步伐穩健、定位精準、動作流暢,快速完成汽車流水線上的質檢、搬運、分揀等任務……人形機器人已成為一些工廠內的“熟練工”。
準確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機器人離不開一個重要零部件——諧波減速器。諧波減速器通常被安裝在機器人的關節處,可以實現高精度的速度控制,是人形機器人身上最具技術含量的零部件之一。
國華(青島)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諧波減速器研發與制造的科技型企業。2021年,公司完成首條高端產線的搭建,實現規模化生產;2022年,公司邁上了高速發展的軌道。國華(青島)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廣回憶創業以來的經歷說,“當時企業產能擴大急需資金,但由于是初創的科技型企業,缺乏抵押和擔保,我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吃了‘閉門羹’。”
一籌莫展之際,興業銀行客戶經理高晟源通過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了解到企業的信息,主動登門拜訪,“這家企業技術領先、研發人員水平高,我行專門推出的‘技術流’貸款評審體系,看重的是企業的技術實力,只要符合標準,我們就可以提供免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
經過審批,2022年10月,興業銀行青島分行為國華智能發放了300萬元信用貸款。在這筆貸款到期后,企業又成功獲批500萬元貸款。
目前,國華智能在行業里站穩了腳跟,同時對研發資金的需求繼續增加。今年10月,依托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興業銀行青島分行為國華智能批復了5年期3000萬元授信,其中2500萬元專項用于企業設備更新。11月,這筆貸款已陸續投放。
“今年,銀行為我們提供了金額更大、期限更長、利率更低的貸款,我們將把這筆資金用在技術改造和研發創新上,預計今年的產能將比去年翻番。”王廣說。
從300萬元到3000萬元,短短兩年時間,支持國華智能這家科技型企業的授信額度就增長到10倍。“近年來,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精度不斷提升,科技、產業、金融相互塑造、緊密耦合、良性循環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說。
近年來,金融支持企業開展創新的政策工具日益豐富。比如,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出政府引導基金,帶動市場化創業投資發展;實施專項擔保計劃,提高對中小企業的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等等。
與此同時,科技金融產品持續創新。金融機構改變傳統授信模式,重新構建信貸評價體系,根據科技型企業的核心技術、人才隊伍、科研實力、發展前景等特點,創新推出專精特新貸、科技成果轉化貸、工業數轉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一批特色金融產品,以及“中試險+研發貸”等多種金融組合模式。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8%。今年前8個月,科技保險保費達388億元,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科技活動提供風險保障金額超過7萬億元。
有效整合產融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產融良性互動
“企業主要從事高性能減振降噪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由于缺乏采購原材料的資金加上無法及時回收貨款,去年一個重要的研發項目一度被擱置。”山東奧卓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夏義兵說。
得知奧卓新材的融資需求后,交通銀行棗莊分行為企業設計了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夏義兵說:“去年11月,銀行為企業提供了500萬元信用類流動資金貸款,近期又批準我們信用貸款額度1000萬元,這些資金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解決了企業面臨的流動資金問題,金融機構又把目光投向了企業所在的產業鏈。“銀行召開專項研討會,討論了高性能新材料行業的產業鏈特征,研究了該行業企業的結算方式、賬務周期和現金流量特點。”交通銀行棗莊分行滕州支行客戶經理朱強說,銀行發現奧卓新材日常多以電匯、票據結算,部分核心客戶賬期較長無法及時回款,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
為最大限度幫助企業盤活資金、降低運營成本,交行為奧卓新材匹配了產業鏈金融產品“快易付”。“這款產品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信用優勢,為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奧卓新材提供便捷的融資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應收賬款快速回籠。今年8月,企業成功獲取訂單款項132萬元,原本3個月的賬期被縮短至一周內。”朱強說。
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近年來各部門和相關機構協同發力,有效整合產業和金融資源,促進產業提質增效與轉型升級、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國家產融合作平臺設立了產業轉移、先進制造業集群等24個特色專區,匯聚超34萬家優質企業、近3000家金融機構、700多項金融產品。工信部牽頭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聯合金融機構舉辦專項路演,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項目搭建路演對接平臺。中國銀行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開展銀政對接、銀企合作,對不同領域的新興產業分類施策,健全全生命周期產品服務體系。
“當前,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體系,加大對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融資支持,助力打造重點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積極圍繞產業集群中的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有效解決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梁斯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14.8%、13.5%。目前,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在產業鏈強鏈穩鏈固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發布通知,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化金融服務,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印發工作方案提出,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精準支持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布局、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基礎再造等重點領域。
“產業革命始于科技創新、成于金融創新、興于產業創新。”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彭俞超說,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營造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生態環境,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加強銀企需求對接。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銀行不愿貸、不敢貸,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雙方信息不對稱。建立健全科技、產業、金融三方信息共享機制,打造產融合作平臺為企業融資增信,用算法模型在銀企間搭建智能匹配的橋梁,都是解決產業信息與金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途徑。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挖掘數據的資源價值,探索全維度的信息共享機制,暢通產融信息對接的渠道,實現了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以及標簽信息的入庫管理,將促進金融資源與企業融資需求有效對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說。
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從科創信用貸,到快速成長接力貸,再到“股債貸保”聯動的金融服務,近年來,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累計推出13款科技金融創新產品,形成了貫通科技型企業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以及擬上市、上市等階段的金融產品供給體系。
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行長梅霜說:“金融機構應以產業邏輯評價客戶價值,以發展眼光看待融資需求,從產學研、人才隊伍、知識產權等維度對企業進行科學評估,在客戶準入、授權管理等方面實行差異化政策,不斷提升金融供給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適配性。”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各地各部門要不斷推動金融創新適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需求,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彭俞超表示。
11月13日至15日,云南省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在云南省臨滄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協主席杜官本,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學專家朱有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藥研發總監朱兆云,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會長蘇鋼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原理事長劉國道等省內外相關領域的355名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學會秘書長及企業代表參加年會。 云南省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開幕 開幕式上,大會向今年獲獎的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頒發了云南省青年科技獎,臨滄市政府與中... [閱讀]
11月7日,由中國糧油學會主辦,中國糧油學會花生食品分會、河南省浚縣政府承辦的國際花生產業與科技創新大會暨2024年國際花生年會在河南浚縣召開。會議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 助推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共吸引來自花生產業相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生產加工與貿易企業以及地方有關部門代表等近300人參會。中國糧油學會理事長盧景波出席會議并致辭。 會議設置了特邀報告、專題報告、展覽展示、技術參觀等環節,邀請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萬書波、國家糧油信息中... [閱讀]
11月9日上午,中國照明學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照明科學技術大會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中國照明學會理事長劉正雷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中國照明學會、省市照明學會有關負責人,中國照明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大會贊助商、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單位代表500余人參加大會。 開幕式上舉行了《中國照明大百科全書》啟動儀式,并頒發了中國照明學會科普教育基地(2024—2026年)證書和第二屆中國照明科學技術大會貢獻單位證書。 大會主題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照明學會名譽理事長江風益作... [閱讀]
11月8日,2024國際工程大會在浙江臺州開幕。來自41個國家的50個國際科技組織、國際(國家)工程組織的相關負責人與機構代表,海內外工程科技領域的院士專家,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獎獲得者代表,以及有關全國學會、知名高校、工程技術領域企業代表和工程師代表們齊聚一堂,交流分享前沿工程科技、展望人類社會未來發展。 浙江省副省長柯吉欣,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中國工程師聯合體副理事長兼聯席秘書長羅暉,第十三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江省科協主席姒健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