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 康  >> 健康養生  >> 查看詳情

六年堅守貴州最高峰 楊波:我想出本書叫《鐘山苗族》

來源: 中國產經觀察  日期:2017-03-11 10:56:44  點擊:6577 
分享:

初冬山霧下的海嘎村

韭菜坪,海拔2900.6米,貴州最高峰。

在距離韭菜坪最近的村落,駐守著一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常常騎著摩托車,背著破舊的背包,穿梭于村寨之間,寒來暑往,風雨無阻。

他叫楊波,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大灣鎮海嘎村“第一書記”。

從28歲選擇駐村至今,6年來有兩次可以離開的機會,但他都選擇了留下。留下,意味著得吃下更多的苦頭;留下,也意味著得忍受與家人分離的孤獨。

但他的留下,也見證了一個偏僻山村的“舊貌換新顏”。海嘎,從人均收入僅1600元的“窮旮旯”,變成鄉村旅游的集散地,也找到了依靠產業脫貧的新路子。

2016年7月1日,楊波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登上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頒獎。

這份榮譽的背后,是對他長年默默堅持的肯定。在最美好的歲月,楊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入黨時的莊嚴承諾。

楊波走訪農戶(資料圖)

尋找人生的價值

2010年3月,背著一個快掉色的軍綠色單肩包,楊波只身來到了海嘎。

那一年,楊波28歲,已在六盤水市鐘山區民宗局工作五六年。坐辦公室的日子,無風無雨,舒服卻也感覺無趣。面對組織上要求下村扶貧的號召,他主動申請去最遠最窮的地方,只為尋找人生的價值。

來海嘎前,楊波在心里立下兩個愿望:在村寨門口修個大門,寫上“貴州第一村”;在韭菜坪頂修個亭子,寫上“黔天門”。

人上高山,志氣也要高。

在決定做一件事時,年輕人總是意氣風發的。然而等待他的,卻是殘酷現實的考驗。

海嘎村,行政規劃上隸屬六盤水市鐘山區,但要穿過畢節市的威寧縣、赫章縣才能抵達。這塊“飛地”,平均海拔2600米,2010年有300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年收入僅1600元。村民住著茅草屋,吃著望天水,淌著泥土路。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當地流傳很久的一首山歌,道出了行路之曲折、條件之艱辛。

物質上的匱乏可以想見,但這里村民精神上的渙散,令楊波始料未及。

初來海嘎,楊波就目睹了村干部工作的不易。由于春季旱情嚴重,民政部門向村里下發250桶愛心水暫存在村委會,并通知有需求的村民到辦公室來領。可是左等右等,竟沒有一個村民前來。

“要走那么遠,不去,除非給我送到家門口。”有村民嚷嚷。直到村干部許諾“塑料桶也一起送”,村民們才上前一搶而空。

不久之后,楊波沿線轉了一圈,發現村子里找不到一間廁所。很多村民要“方便”時,就躲到房子后面的灌木林里。當時鎮里下來好政策,只要村民愿意自己修廁所,每戶人家補貼400塊。

“才400?太少了,除非你拿1000塊還差不多。”雖然是改善自家生活條件,仍然有不少村民不樂意。

楊波不懂,明明是好事,為什么這里的村民喜歡討價還價。

幾件事過后,楊波的思想發生很大動搖,甚至懷疑當初做的決定是否值得。

楊波打電話給自己的父親訴說苦惱,以為會得到安慰,結果卻迎來一頓痛罵:“你自己就是個農村人,這點苦都吃不了?如果工作那么好做,國家還讓你們去干啥?去了就給老子好好干!”

在父親的教訓下,楊波逐漸想通了,如果連這里的老百姓最后都能改變,才說明基層扶貧工作的意義。

楊波尋找人生價值的路,這才剛剛起步。

楊波介紹海嘎特產蜂蜜

駐村干部不好當

有人說,駐村干部是漂在水面上的油,很難沉下去。

剛來海嘎,楊波聽到不少冷言冷語:“他來走走過場,以后還是要回去當官的”“村里發展得咋樣,跟他也沒多大關系”“來來去去,外來的和尚念不好經”。

楊波知道,不做出點實打實的事情,老百姓是永遠不會信你的。

董家院子住著10幾戶人家,門前有條泥土路,一下雨就打滑,人都無法下腳,鞋子和褲腳全都會沾滿泥水。

“楊書記,如果您能支持我們把路硬化了,那就是辦了件大好事,我們會一直感謝您。”董家院子幾個村民找到楊波說明來意。

二話不說,楊波向區民宗局打報告,爭取來2萬塊錢。村民又湊上來1萬多塊,自發地投工投勞,終于把這條多年的糟心路變成了順心路。

這是楊波在海嘎做成的第一件事,為他的駐村工作打開了局面。

村民們對改善基礎設施的渴望,楊波記在心里。每到12月到來年5月,海嘎都會出現用水緊張。到第二屆駐村時,楊波向單位爭取到5萬元,給村里修了30口小水窖,幫助解決了村民的吃水難。

楊波也明白,當駐村干部,最怕與老百姓感情“生分”。

每當有村民說“你是城里來的,跟我們不一樣”時,楊波就伸出雙手給村民看,“我這老繭,跟大家都一樣。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回去也得干農活。”

“說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套近乎、拉家常。”“多坐幾分鐘,多聽聽群眾怎么說。”“一起抽香煙,一起吃燒洋芋,遇上群眾干活搭把手。”楊波是個細心的人,在工作筆記上記下了好幾個與村民相處的要點。

楊波不是沒有性格,他常說自己“脾氣不太好”,但在村民面前都忍下來了。

有一次,他從民宗局又爭取下來2萬元,準備分發給24戶村民每戶30只土雞雞苗。有個村民說,“給我錢我就要,雞不要”。楊波說,“沒有錢,只有雞苗”。見要錢沒了可能,村民想了想說,“既然沒錢,雞就將就要了”。

那天楊波氣急了,走出來十來米,一個人抽起了悶煙。“為啥做了那么久工作,還是有人不理解?”但平靜下來的楊波還是走回農戶家,繼續去做思想工作。“群眾工作就是煙火熏臘肉,需要一遍一遍地反復做。”

“10個人里哪怕只有1個人發生了改變,我的工作就有了意義。”楊波說,駐村干部的到來,不僅是物質上的幫扶,更重要的是要讓村民自己學會走路。六七年來,村民們開始主動外出做點小生意,遇到施工隊還會問“要不要工人”,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堅守的背后是付出

初冬的海嘎村,氣溫低至兩三度。加上陰雨綿綿,穿上冬衣仍會瑟瑟發抖。南方冬天深入骨髓的陰冷,在高海拔地區愈發明顯。

初到海嘎的人都會感到不適應。而這樣的冬天,楊波已經經歷了六七遍。

除了艱苦的自然條件,海嘎最令人難捱的,是與世隔絕般的寂靜。2015年之前,這里沒有手機信號,打個電話也沒辦法。每到深夜,陪伴楊波的只有窗邊村外時有時無的狗吠聲。

最無聊的時候,楊波花8塊錢買過一個游戲機,晚上靠打俄羅斯方塊度過。后來,楊波養了兩只畫眉鳥,工作之余以斗鳥取樂。“屋子里除了我還得有另外的生命,才有家的感覺”。

駐村,直接面對的是與家人的分離。因為聚少離多,頭幾年,妻子跟楊波鬧過好幾次離婚。

楊波的妻子楊曉英在市里學校教書,早上7點出門,晚上6點到家,每月收入2000多元,寒暑假沒有收入。因為不是正式教師,別人一周只需要上八節,而她需要上30節課。

不僅要早出晚歸地上班,還要一個人教養尚且年幼的女兒。“家里連個換燈泡的都沒有,就好像孤兒寡母。”妻子的抱怨常常掛在嘴邊。

“我的工作就是這樣,能怎么辦?不工作,家里就沒飯吃。”楊波總用這句話頂回去。

最讓楊波痛心的,是沒有盡到對父母的孝道。

2014年12月12日,楊波晚上從海嘎下山之后,看到手機里有大打來的20多個未接電話。

“兄弟,穩住,別說話,你聽就行,爸爸沒了。”回撥回去,大那頭的話猶如晴天霹靂。

楊波當天花一個多小時趕回六盤水市,夜里又花了幾個小時才趕到100公里外的老家六枝。這時他眼前的老父親,已經躺在房門拆下來的木板上,身體被一塊白布蓋住。

沒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成為楊波最大的遺憾。“如果我在原單位,就能夠及時接到家人的電話,打個車10分鐘就到火車站,1個多小時后就能到家。”

現在,楊波的母親身體也欠佳,多種疾病纏身。在父親病故前,母親也曾歷經一次緊急搶救。那時的楊波,最怕的就是接不到家人的電話。

“駐村時間越長,對家庭的愧疚感就越強烈。”楊波說,不僅是他,還有很多鄉鎮干部都是如此,在農村基層工作意味著付出很多,“我們談生活很奢侈”。

楊波走訪農戶(資料圖)

等待人生下一個階段

現在的海嘎村,一排排彝族特色民居建筑依山而建,成為韭菜坪半山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從2015年開始,海嘎開始對村寨進行提級改造,房屋外墻體使用天然石板,并展示出當地彝族元素;房屋內部刮瓷粉,并對廚房進行硬件升級。

隨著韭菜坪景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風景區,海嘎正聯合鄰近的大慶村、臘寨村,依托地理優勢,形成聯合黨委,資源共享,抱團發展。現在,海嘎已經建成多家農家樂,推出特色服務,讓游客愿意留、住得了,還能吃得好。

不止如此,游客來到海嘎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彝族風情歌舞。2013年,楊波用爭取來的5萬元資金組建一支民族文藝表演團隊,和其他村干部組織二三十人的村民,排練了鈴鐺舞等12支彝族特色舞蹈,年底還參加了大灣鎮的文藝匯演。

六七年過去,海嘎不僅正在加速發展鄉村旅游,還建起了洋芋、苦蕎、中草、養蜂等9個養殖基地,同時注冊了“黔之脊”綠色食品商標,將特色農產品搬上電商品臺。

2015年,海嘎的人均年收入已增至7230元,貧困人口減少至46戶163人。與楊波初來乍到時候相比,可謂“舊貌換新顏”。

2017年3月,駐村干部的任期三度將至,何去何從,楊波心里也沒譜。“服從組織分配,留也好,去也罷,在哪里工作都一樣。”

楊波有一個擔心,自己的思維已經形成定式,對這個村子太過了解,能夠想到的脫貧招數都使過了,有些“黔驢技窮”。“有能力更好的干部來,能為村子注入新的活力,怕自己占了那個位子”。

對楊波來說,人生就是一個階段跟著又一個階段。

大學在貴州民族學院學習民族文化的楊波,一直有個心愿,潛心研究當地苗族的風俗、禮儀和語言,出本幾萬字的小冊子,為記錄地方民族文化做出貢獻。

“我不是一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但是個有責任心的人。”楊波最喜歡安安靜靜地做一件事,扶貧時就專心扶貧,如果有一天回到原崗位,就繼續做專業領域的事。

《鐘山苗族》,可能是楊波第一本書的名字。

每到夏秋之交,韭菜坪上盛開的花朵連接成片,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洋。楊波最期待的,就是能在海嘎實現小康之后,帶上自己的家人,走上貴州的屋脊,看看腳下壯美的風光,和他曾經奮斗過的那個小山村。

相關文章

  • 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揭牌 三巡庭長:六類案件不受理 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揭牌 三巡庭長:六類案件不受理

    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李婧)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在江蘇南京揭牌,巡回法庭隨即正式辦公。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第三巡回法庭庭長江必新介紹,第三巡回法庭依法不受理的案件類型有六類,當事人和來訪群眾在到巡回法庭相關訴訟業務前,可以事先撥打最高人民法院熱線電話了解巡回法庭的受案范圍。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第三巡回法庭庭長江必新介紹,第三巡回法庭于2016年12月26日實現全庭人員整編入駐,并于2016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在人員配備、機構設置、運行...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