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煥新姿,唯有梓韻更璀璨”,這是上海有機大米用戶送來的富有詩意的贊語。確實如此,梓韻牌有機大米不僅香飄145平方公里的蒲塘大地,而且叫響了江浙滬的大中城市。這是 “如皋市恒孚稻米農地股份合作社”,多年精心打造的有機大米品牌。
(合作社的烘干車間和有機大米加工車間門面)
如皋市恒孚稻米農地股份合作社,根植于素有“長壽之鄉”美稱的千年古鎮----如皋市白蒲鎮合興村。于2010年5月成立。合作社創立初期以村兩委班子成員為骨干,當年入社農戶達到100余人,社員以土地、物資入股,入冊資金總額達到939萬余元。歷經14年的發展,合作社日益壯大,入社農戶由原來的一百余人達到如今的300余人,同時建成2000多平方米鋼結構倉庫1座,配備15噸烘干機8組,建成100噸風干糧倉3座,日產25噸大米生產線1臺套,300m³低溫保鮮冷庫1座,各類大型農業機械設備20余套,固定資產總值達到860萬元。合作社的經營服務范圍向全村及周邊村居擴展。合作社先后被評為“南通市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先進單位”、“南通市示范合作社”、“江蘇省省級示范合作社”、“國家級農民示范合作社”。合作社創建的“梓韻”大米,榮獲“江蘇省十家農民合作社十個暢銷產品品牌”、“江蘇好大米銀獎”,“江蘇省十家電商農民合作社十個網絡暢銷產品品牌”,“如皋好大米金獎”。
搞好注冊登記 ,組建完善運行載體
合興村是一個純農業村,區位優勢不突出、工業近乎零基礎,人均耕地不足1畝。兩委會一班人,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村干部也曾嘗試帶頭創辦紡織類勞動密集型企業,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但也僅能解決為數不多的群眾就業增收問題。通過不斷摸索,大方向還是落在土地上,最大程度發揮自身優勢,向經營機制要效益,向農業轉型要產出。通過認真分析,他們發現發展現代農業有自己的優勢,一是地塊相對整齊成方;二是連續多年承擔市、鎮豐產方建設任務,科學種田氛圍濃;三群眾參與度和組織化程度較高;四是土壤有機質、土水溶硒含量高,綜合污染指數低,達到綠色食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要求。他們發現優勢、提升信心后,在上級農業部門的支持下,于2010年5月進行了工商注冊登記,如皋市恒孚稻米農地股份合作社應運而生。成立后,村兩委全體人員的齊心協力,推進土地流轉,確保經營適度規模,目前合作社經營的土地已經達到3080畝。
主攻有機綠色,精心打造優質品牌
合作社成立后,他們堅定不移地把打造有機綠色的優質品牌作為努力的目標。2012年合作社理事長陳永建等人發現,因水、土等因素,本地種植的優質稻米品種南粳5055、9108相比其他地區同一品種味道更香、口感更佳,常有市民主動上門購買,市場價格和種植效益也相對較高。由此,推動優質稻米生產綠色化、產品品牌化,提升稻米附加值的念頭在他們頭腦中逐漸形成。他們注重引進和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的稻谷品種,并積極探索生物防治、智能農業等前沿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稻米的產量和品質。
于2010合作社注冊了“梓韻”優質稻米商標,并著手規劃建設綠色、有機稻米生產基地。
他們還堅持綠色生產原則。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有機肥料等環保技術,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努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積極參與土壤改良、水資源保護等項目,以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保障糧食安全。注意選優水稻品種,為打造品牌奠定基礎。合作社選擇了具有優良生態環境和抗逆性、抗病性強的優質水稻品種,施用生態有機肥,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的物理方法以及種植香根草的生態方法防止蟲害,以人工方式除草,確保水稻生長環境和過程生態綠色。
(合作社日產20噸的碾米生產流水線)
竭力開拓市場,運用現代手段銷售。
合作社一直注重“生產、銷售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積極應用現代銷售手段,逐步實現了產銷一體化。他們在各類平臺推介“梓韻”牌優質大米,微信公眾號以及淘寶商城也投入運營,積極爭取新增優質訂單客戶,推動訂單式種植,確保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品牌影響力。同時借助“蘇皋長壽”品牌,打造如皋有機米品牌,提高效益。目前合作社形成了以“梓韻”品牌為主打的四大類、十個梯次的產品架構。四大類是:有機大米、綠色大米、富硒大米、綠色元麥。在包裝上面分別:有機和綠色大米有0.5公斤、2.5公斤、5公斤、25公斤;富硒大米有0.5公斤、0.9公斤、2.5公斤、5公斤;綠色元麥有0.5公斤和4公斤的。這是產品包裝上的10個架構。
他們在擴大銷售的同時,注意了有機產品的認證。2019年,合作社稻米種植基地總面積達3000多畝,其中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的稻米種植面積25.33公頃,年產量114噸;“梓韻”牌綠色大米榮獲綠色食品A級產品稱號,年產量達到500多噸。合作社產品銷售輻射蘇南、上海、福建等地。
健全管理制度,規范社內各項活動
合作社在生產專業化上,推行統一品種、統一育秧(商品化育秧)、統一機插、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機械收割的“六個統一”水稻種植服務,不僅減少了一家一戶生產資金和勞動力投入,更是實現了穩產增產、秸稈等廢棄物循環利用、化解禁燒壓力等多重效益。近年來隨著合作社規模的不斷壯大,逐步將管理服務內容由“六個統一”向包含統一加工包裝、統一銷售的“八個統一”延伸。合作社通過“八統一”的運營模式,進一步降低水稻生產、銷售成本,保障稻米產量和品質,還為務工的兼業人員騰出了時間精力。
合作社在組織規范運營上,充分體現了“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于2018年8月召開理事會和社員代表大會修改合作社章程,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監事會及理事長。合作社成立以來,所有經濟活動堅持嚴格執行南通市級關于農民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制度,資金進出嚴格執行財務紀律,每發生一筆往來都在賬戶中體現,每筆收支都由村審核、報鎮主管部門審批,其中5000元以上項目均通過公開招標程序。按照規定抓好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定期搞好合作社的財務公開,積極推進民主管理,確保合作社健康規范發展。
潛心開拓進取,著力謀劃發展未來
稻米產業只是合興村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開端,兩委會一班人人不只滿足于品牌稻米開發帶來的增收效應。他們又把目光投向地方土特稀的農產品種植,要在“土”上搶市場,在“特”上爭效益。
前年,合作社理事長陳永建通過向江蘇沿江農科所學習種植元麥,加工粗糧打開高端用戶市場,同時引進優質食味品種南粳46號,與元麥收獲時間點無縫連接,將水稻的種植時間提前了一個多月,為優質稻米高產穩產打下結實基礎,近幾年連年種植面積200多畝,口感和品質得到客戶好評,并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合作社實施的“元麥--稻米”產業鏈模式相繼榮獲江蘇省農科院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進步獎三等獎等。
合作社每年還增加黑塌菜種植。黑塌菜,如皋當地特色蔬菜、中國地理認證標志產品,成為調優種植結構的選擇之一, 2020年秋季合作社又與南京鋤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建設智慧憫農互聯網+項目,種植如皋黑塌菜以及其他時令蔬菜100畝,以互聯網+蔬菜的種植模式打通城市高端客戶渠道。近幾年合作社每年種植黑塌菜、黃芽菜,主要是作為育秧基地的前薦配套種植,既有效解決秧池冬季休耕現象,又保證了不誤水稻播種育苗季節,還增加了蔬菜銷售收入。前年在南京農業大學、南通如皋蔬菜辦的指導下,較好完成白蒲黃芽菜的種植試驗,得到專家、學者們的認可。
合作社在發展土、特、優、稀農產品上做足文章,推進合作社的持續興旺發展。
此外,合作社擬于2025年建成南通市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白蒲)示范園,并進一步延伸稻米產業鏈,充分發揮林梓潮糕、白蒲黃酒等知名品牌及“非遺”產品的影響力,在強鏈、補鏈上做文章,實現稻米全產業鏈示范園區新格局。
壯大集體經濟,心系農民促進增收。
近兩年,如皋市恒孚稻米農地股份合作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做出了前瞻進取而艱辛的努力,取得了非同平凡而矚目的業績。2019年以恒孚合作社為主體成立白蒲鎮合興村合作農場,集體種植面積拓展到824畝,同時聯合其他本地經營主體、成立社會化服務聯盟,通過農機設備、種植技術共享,提供烘干、育苗、倉儲、耕種等服務,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集約化、現代化。2020年合興村被評為“南通市鄉村振興科技示范
村”,合作社被評為“南通市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合作社”。2023年合作社收入達403.11萬元,利潤147.92萬元。合作社累計上交村集體利潤38萬元,村集體從合作社取得分紅達85萬元,使村集體經濟得到壯大。
南通大學童霞教授率“桑榆晚韻”團隊參觀考察合作社)
陳永建理事長在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同時,始終把農戶的致富銘記心中,把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作為黨總支的要務,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一是土地流轉農戶獲得收益。合作社流轉農戶的土地,每畝每年租金920元;二是農戶從合作社取得工資性收入。合作社不同季節的栽培用工及大米加工的用工由48人常年務工,其中貧困戶有19人,2023年工資50.4萬元,人均達10500元。三是取得的股金分紅收益。到2023年底累計股金分紅達442.9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其中4戶低保戶)均已脫貧。
作者:季鴻雁 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人民政府
作者:閆仙鶴 單位:江蘇省南通大學
作者:陳語爔 單位:江蘇省南通大學)
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