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經觀察消息:9月6日,陜西省安康市在珠海舉辦“秦巴明珠•閃耀灣區”安康市開放發展暨國際經濟合作項目推介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天壽發表了《碳中和儲能技術助推安康經濟高質量發展》主旨演講外,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副院長童玉珍教授、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院長武征教授、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李勛博士分別發布了科研成果產業化合作項目。
![](/Upload/202409/1725969759.jpg)
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副院長 童玉珍教授:
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是北京大學與東莞市政府合作組建的創新平臺。擁有半導體照明技術、激光顯示器件技術等5個技術研發平臺,主要從事光電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科研開發和服務、人才培訓、成果轉化與產業培育等工作。
安康與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一是安康的自然資源條件適合光電產業發展;二是研究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亟待落地轉化;三是安康產業基礎、政策保障、營商環境均能為科研成果產業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童玉珍教授在《生物光照技術及產業應用》中講到,生物光照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科技的一項前沿成果,正逐步成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關鍵手段。在安康作為“富硒”之都,產品的獨特性和市場潛力本就備受矚目,而生物光照技術的引入,更是為這些產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童玉珍教授分析認為,生物光照技術的應用將極大推動智慧農業的進程。以“綠色”作為底色的安康,布局生物光照萬億賽道可謂適逢其時。一是從安康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來看,屬于山地加盆地,適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二是此次推介會發布項目清單來看,現代農業項目也比較多,可見安康非常重視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而從推介會展示的安康特色產品來看,農業類產品品質優,多為地理標志產品。三是安康近年來,實施“百園航母、千園提升、村村覆蓋”三大工程,扎實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建成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全市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園)達1830個,實現產值378億元。
未來,隨著生物光照技術在安康現代農業中的廣泛應用和不斷深化,安康特色產品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些產品不僅將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還將走向廣闊的世界舞臺,成為展示中國現代農業科技實力的重要窗口。同時,生物光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將為安康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院長 武 征教授:
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是東莞市和暨南大學共建的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研究院以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為依托,以科技服務為業務中心,致力于打造優質、高效的“政企學研投”結合的創新科技服務平臺。
安康自然資源豐富,秦巴中藥材久負盛名。生物資源也非常豐富,是天然研發生物醫學和大健康產業的理想的地方。武征院長在《蠶絲蛋白與干細胞再生修復產品的應用開發》的推介報告中指出,安康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源地之一,石泉的“鎏金銅蠶”更是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代表其蠶桑產業歷史悠久,經久不衰。這一傳統產業的繁榮不僅體現了安康人民勤勞智慧的精神,更為現代科技研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資源——蠶絲蛋白。
蠶絲蛋白以其獨特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干細胞再生修復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同時,安康在生物醫學和大健康產業發展上的獨特優勢,特別是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和中草藥種類,為這一高科技項目提供了寶貴的自然條件。
安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生物醫學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武征院長表示,東莞暨南大學研究院將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加強與安康在蠶絲蛋白與干細胞再生修復產品領域的應用合作,推動相關科技成果在當地的轉化應用。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提升安康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還能助力地方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為當地民眾帶來更多福祉。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研究院 李 勛博士:
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是按照“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組建的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經過幾年發展,已經快速成為我國制造領域知名的新型研發機構,同時擁有大量的研發成果。
安康市作為西北地區的一顆璀璨明珠,近年來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生態旅游、富硒產業、新型材料等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培育,以及交通裝備、秦巴醫藥、毛絨玩具、現代物流、消費電子等五條重點產業鏈的打造,為安康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些產業的發展方向與工研院的科研優勢高度契合,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
李勛博士表示,工研院非常看重與安康市的合作機會。他詳細介紹了《廣東華中科技大學重點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旨在將工研院多年積累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安康市的豐富資源和良好產業基礎,為這個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工研院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安康市對接合作,共同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雙方可以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實現互利共贏,開創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篇章。
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