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開幕的遼寧省人代會上,面對代表委員,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直言不諱:過去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思路一度背離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背離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錯誤思想,導致經濟數據含有水分。
政府工作報告還透露了審計署指出的問題:前些年遼寧省所轄市、縣財政普遍存在數據造假行為,虛增金額和比例從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他經濟數據也存在不實問題。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敢于揭示問題、勇于自我批評,展示了政府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傳遞出了樹立正確政績觀應有的擔當。
政績吹牛,貽害無窮;數據造假,隱患疊加。注水的數據經過層層傳導,最終會造成一個地區甚至全國宏觀經濟數據失真,反過來也會干擾經濟的運行,損害政府信譽和黨的形象。而且,這種做法也不為法律所允許。
數據注水,圖的是“面子好看”,其實既傷里子又傷面子。由于財政數據注水,影響到中央對遼寧省轉移支付的規模,降低了市縣政府的可用財力和民生保障能力。2016年遼寧經濟數據表現欠佳,其中固然有“三期疊加”大形勢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泡沫上是蓋不起高樓的,在前幾年有較多水分的虛數上,怎么能有實打實的增長呢?
寧可面子難看,也不搞數據注水。在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下,遼寧橫下一條心,不被外界議論所干擾,認認真真擠壓水分,夯實數據。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99.3億元,增長3.4%,超額完成預期指標。一些市縣負責人說,現在財政收入的每一分錢都是真金白銀。
數據夯實了,才能輕裝上陣再出發。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新的經濟增長目標,并詳細列舉了支撐點,傳遞出有能力完成目標的信心。
統計造假根子在扭曲的政績觀。各地當以遼寧的做法為鏡鑒,進一步健全完善政績考核體系,破除“數字出官”的弊端,讓干實事、做實賬成為一種規范和常態。(王振宏、徐揚)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財富增長的來源,也是居民收入的主渠道。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目標不減反增,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的堅強信心。 一方面,上調目標是要更好地滿足勞動者城鎮就業的需要。2017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1500多萬人,扣除自然減員騰退的崗位數,還需城鎮新增就業1000多萬人。同時,還要為去產能職工安置、失業人員再就業留出空間。 另一方面,上調目標是基于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可能。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逐漸擴大和結構優化,經濟... [閱讀]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財富增長的來源,也是居民收入的主渠道。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目標不減反增,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的堅強信心。 一方面,上調目標是要更好地滿足勞動者城鎮就業的需要。2017年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1500多萬人,扣除自然減員騰退的崗位數,還需城鎮新增就業1000多萬人。同時,還要為去產能職工安置、失業人員再就業留出空間。 另一方面,上調目標是基于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可能。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逐漸擴大和結構優化,經濟...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