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財 經  >> 即時資訊  >> 查看詳情

蔣德林:匠心筑橋 守土一方的橋梁工匠

來源: 中國產經觀察   日期:2024-12-11 17:03:09  點擊:89628 
分享:
中國產經觀察消息:11月11日,2024橋隧發展科技創新大會暨橋隧創新成果展在貴州貴陽舉行,會上發布了“杰出橋梁工匠”名單,中交路建專業化分公司鋼結構分公司總工程師蔣德林獲此殊榮。
三十載春秋,蔣德林與橋梁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藍海碧波的海滄大橋到氣勢恢宏的邳州運河大橋,從長虹臥波的東海大橋到漢中水韻的漢江橋閘工程,從與山云同肩的矮寨大橋再到與江水和弦的洞庭湖大橋,橋梁的印記已然熔鑄進這位工匠心中。
1990年,畢業于長沙交通學院機械制造專業的蔣德林在從事五年的機械設備及鋼結構的相關設計制造工作后,轉行邁入橋梁建設領域。雖然并非是橋梁建設專業“科班”出身,但蔣德林憑借“再學一門土木工程又有何難”的堅定信念,僅用一年時間的學習與實踐,便迅速掌握了橋梁工程土建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展現出了他在新領域的卓越潛質。
2013年,蔣德林出任中交路建承建的杭瑞洞庭湖大橋A2標項目的常務副經理。該橋是一座主跨1480米,當時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鋼桁加勁梁懸索橋,被譽為一項“超級工程”。重擔在肩,蔣德林卻對此志在必得,誓要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在此信念之下,是五年如一日的堅守,是將自己的根深深扎進繁忙而充滿挑戰的施工現場,保工期、搶汛期,直至項目結束,蔣德林的身影在各環節間輾轉不停,他也因此被冠以洞庭湖上的“定海神針”。
2019年年底,蔣德林調任中交路建新成立的專業化公司鋼結構分公司,并擔任總工程師。不久,公司承接城開高速蓼子特大橋的主橋鋼結構工程。蓼子特大橋位于重慶大巴山腹地,橋面距離河面達127米,拱肋最高處距離河面186米,相當于60層樓高,鋼梁運輸和拼裝場地極其受限,施工難度大。
多年實踐能力的錘煉、施工經驗的積累,蔣德林全程堅持參與方案的設計與把關,并始終堅守在施工最前線。面對外界的疑惑,他們不解“為何還要扎在這炎熱的山鼻子上”但蔣德林只是擺了擺手,說“這座橋梁鋼結構部分,最是‘兇險’,每個環節都要盯住了,絲毫不能大意。”
在重慶城開高速蓼子特大橋建設期間,蔣德林與項目青年員工一同冒高溫、戰酷暑、搶進度,不僅帶領技術員多次深入施工區域,還常將自己的經驗結合蓼子特大橋施工情況與技術員一起探討交流,儼然是一位傳道授業的“老師傅”。
在拱肋合龍的關鍵期,項目青年常懷欽佩“我們蔣總不服老,每次都是他率先爬上186米高的拱頂,我們得跟上他的腳步。”在蔣德林這位“老師傅”的敬業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響下,項目青年始終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最終,在以蔣德林為代表的全體中交路建技術團隊共同努力下,創造了國內首例單橋轉體操作次數最多、豎轉仰角最大、轉體動作最復雜、合龍方式最簡潔的施工記錄。
同樣受限于復雜的場地施工條件,橋面鋼梁的拼裝同樣困難重重,再沿襲常規的施工工藝,顯然是行不通的。對此,他牽頭研發國際首臺拱上負載行走吊機,利用智能控制系統牽引吊機,從187米深的谷底將鋼梁提運而上,沿拱肋縱向全覆蓋移運鋼梁,完美解決了山區鋼梁運輸道路和拼裝場地受限條件下的安裝難題,僅用17天就完成了全橋20片鋼梁的架設,比傳統纜索吊、蕩移工藝的工效快3~4倍,創造了拱橋鋼梁架設新紀錄!
鋼結構分公司成立五年來,蔣德林始終將工藝創新和技術研發作為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首要手段,先后主持開展了負載行走式拱上吊機、拱肋滑移、浮運、提升、側轉等工藝研究,帶領技術團隊完成約30萬噸的鋼結構加工制造與安裝任務,成為公司邁入高質量發展正軌的引路人。
從業30年間,“干一行,愛一行”,樸素的價值觀是蔣德林一以貫之的人生信條。期間,蔣德林獲評首屆“湖南高速工匠”榮譽稱號,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16項,獲得發明專利18項,其中一項獲得2012年湖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一項獲得2020年中交集團優秀專利獎,參與建設的項目全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質量優質獎。
此次獲評“杰出橋梁工匠”榮譽稱號,不僅是對他30年個人職業生涯的高度認可,更是對他在橋梁事業上默默付出的最佳肯定。


編輯:王宇
 

相關新聞

  • 2024年全國導航技術與應用大會在京召開 2024年全國導航技術與應用大會在京召開

    12月7日,2024年全國導航技術與應用大會在北京開幕。此次大會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以“導航增強與通導融合”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共同探討導航技術的最新進展和應用。 在主論壇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夢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建利(代房建成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研究所所長張修社、民航數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科學家/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朱衍波、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總師陳勇、北京... [閱讀]

  • 大型融媒體報道《先生》入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主題展覽開展 大型融媒體報道《先生》入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主題展覽開展

    12月6日,由中國科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的大型融媒體報道《先生》入藏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暨主題展覽開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邢博在活動上致辭,并與嘉賓共同啟動主題展覽。   “人民藝術家”稱號獲得者,當代作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先生;“人民科學家”稱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嫦娥系列各型號及火星... [閱讀]

  • 綠能數智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產學研活動在寧夏銀川舉辦 綠能數智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產學研活動在寧夏銀川舉辦

    11月28—29日,“綠能數智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產學研活動”在寧夏銀川舉辦。本次活動由寧夏科協主辦,銀川科技學院等單位承辦。 29日上午,在活動開幕式暨院士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分別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與跨界創新、太陽能技術發展與雙碳目標、現代農業綠色發展作了主旨報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寧夏綠能數智現代產業把脈問診、獻智獻策。 本次活動以“發展綠色低碳、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 [閱讀]

  • 2024傳感器大會在鄭州舉行 2024傳感器大會在鄭州舉行

    12月1日,2024傳感器大會在河南省鄭州市開幕。大會以“感知世界 智創未來”為主題,由河南省政府指導,鄭州市政府主辦,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與鄭州高新區管委會、中國IC獨角獸聯盟、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等共同承辦。 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現場發布了2024傳感器大會鄭州宣言。會議期間還舉辦了河南省半導體行業協會揭牌儀式。大會現場簽約30個項目,發布《2024年傳感器十大園區發展報告》。 大會主論壇主旨報告環節,邀請到了傳感器領域的2位院士和2位行...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