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國內、布局海外,國產品牌主導神外手術機器人市場格局
來源:
中國產經觀察網
日期:2024-07-01 22:10:16
點擊:90957
手術機器人作為高端醫療裝備“金字塔尖”的產品,已在全球范圍內催生出了價值俞130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5%的龐大市場。5月31日,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了《中國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市場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第一次以詳實的數據和資料全面展現了手術機器人重要分支——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
《報告》指出,在人口老齡化加速、政府對創新醫療領域大力支持以及未來國產替代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迅速增長。2018-2022 年,中國手術機器人總體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3%,預計2026 年和2030 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24.5 億元人民幣和708.5 億元人民幣。
其中,我國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尤其迅速。目前,柏惠維康、華志微創、華科精準、聯影智融等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均已先后獲得NMPA批準上市。據《報告》數據,2023 年,國產品牌以98.7%的市場份額占據了國內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其中柏惠維康旗下睿米系列手術機器人以52.6%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厚積薄發:市場需求推動產品高效迭代
龐大市場的背后,是中國醫療衛生環境的現實問題。
以國人再熟悉不過的“腦出血”為例,每年都有超過100萬腦出血新發病人在中國產生。報告數據顯示,在我國新發中風病例中,發病率僅約30%的腦出血卻占全部新發中風死亡患者的60%。且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腦出血疾病負擔最高的國家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目前,對于腦出血患者,國內大部分基層醫院仍主要采用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秷蟾妗方y計的數據就顯示,2022 至2026 年,我國顱內血腫清除術的復合增長率約 9.5%,已經成為目前國內腦出血最主要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預計至2030年,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手術量將進一步增長至 23.9萬臺。
不過,這一傳統術式下患者傷口創面較大、副作用及并發癥明顯。且由于腦部神經系統繁雜、空間有限,手術質量十分依賴主刀醫生的專業技能,多數基層醫院受條件資源等外在因素制約,往往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
在迫切的臨床需求驅動下,我國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方案也在尋求突破,目前已實現了從立體定向框架,到手術導航系統,再到手術機器人的技術迭代。
與傳統手術導航系統相比,手術機器人融合了成熟的導航及影像技術,并通過增加高精度機械臂實現了目標靶點的自動定位,使醫生能夠在長時間的復雜手術中執行細微和復雜的手術操作,消除手部自然顫動和醫生疲勞帶來的誤差,為術中操作提供穩定可靠的平臺,大幅提升神經外科手術的效率、安全性和精準度。
在此背景下,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憑借其精準、安全、智能、微創的優勢,開始在腦出血等神經外科治療領域臨床用中逐步普及?!秷蟾妗诽岬?,與神經內鏡手術相比,機器人輔助立體定向血腫穿刺引流術顯著降低了患者的平均治療費用,且有效改善了生活質量。術后1年隨訪結果表明,與神經內鏡手術相比,機器人輔助手術為每位患者節省了36,862.14 元人民幣的治療費用,并使患者多獲得了0.062 個質量調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 QALYs)。
不僅如此,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還廣泛應用于帕金森病、三叉神經痛、癲癇、腦腫瘤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精準治療。
《報告》數據顯示,2018-2022 年,中國帕金森患者人數復合年增長率為3.7%,預計中國帕金森患病人數將在2030 年達到403.4 萬。雖然帕金森病目前尚無徹底治愈方法,但腦深部電刺激(DBS)通過精確的電極定位可以有效地緩解帕金森患者的震顫和運動障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機器人輔助DBS 手術通過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如MRI、CT)進行精細的手術規劃,并減少人為誤差和操作時間,從而實現高精度的電極植入,在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術后復發、加速康復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展現了重要的臨床價值。
而在三叉神經痛領域,根據2020 年《周圍神經病理性疼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的流行病學統計,我國三叉神經痛人群患病率為182人 /10 萬。且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調查顯示,三叉神經痛正趨向年輕化,人群患病率不斷上升。而研究表明,機器人輔助球囊壓迫術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在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和提升患者舒適度方面同樣具有顯著優勢。
從腦出血到帕金森,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應用想象空間還不止于此。未來,隨著技術的持續迭代與升級,神外手術機器人將會融合更多前沿技術,逐步拓展至神經脊柱、腦機接口等更豐富的臨床應用場景。
創新突破:國產方案加速應用普及
在前沿醫療器械加速滲透臨床市場的同時,圍繞相關產品的國產化工作也在進行。部分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廠商已在核心部件國產化自研上取得了突破、擺脫了進口依賴。
《報告》收集的信息顯示,柏惠維康旗下被基層醫院廣泛認可的睿米RM-50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所搭載的光學跟蹤定位儀以及大臂展手術專用機械臂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光學跟蹤定位儀及機械臂作為手術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實現了“國產替代”,使得國產手術機器人與進口產品相比,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同時,可顯著降低醫院設備購置成本,讓更多醫院能夠“買得起”先進的神經外科治療設備。
國產化的推進,也帶來了更為適應中國本土市場的產品和市場策略。
柏惠維康率先實現了手術機器人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具備完全的技術自主權,從而得以將手術機器人打造成為通用型平臺。與其他同類產品需要綁定專用耗材的主流業務模式不同,它實現了手術機器人產品與耗材“解綁”,避免了單一耗材可能帶來的額外成本,讓更多患者“用得起”先進的神經外科治療技術。
具體而言,柏惠維康旗下睿米手術機器人作為通用型平臺化產品,可以兼容各種不同品類和品牌的治療耗材,充分滿足不同醫療機構和患者的差異化臨床需求。這將進一步降低患者的治療成本、提高設備利用率,加速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基層市場的臨床滲透。
在前沿技術為患者帶來更優質治療體驗,并通過與耗材“解綁”降低臨床使用成本的背景下,以柏惠維康為首的國內企業正憑借著核心部件全部國產化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產品快速滲透國內基層醫療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柏惠維康旗下睿米RM-50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已先后落地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青海省西寧市、重慶市墊江縣、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等地的數十家醫院并長期開展臨床手術,為廣大偏遠地區患者提供更高效且標準化的臨床治療。在基層應用快速拓展及原有核心市場的共同發力下,睿米系列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2023年實現了手術量超過8000例的臨床應用突破。
長期以來,我國對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就保持了極高關注。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均衡我國醫療資源分布,提高基層醫療衛生能力。
目前來看,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基層的廣泛應用,已開始解決基層醫院診療能力不足、專業技術人員分布不均衡的困境,惠及更為廣泛的患者群體,為基層患者帶來更為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而在我國擴大醫療保障范圍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的大背景下,以柏惠維康為代表的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企業,也有望反向催生市場對手術機器人產品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前瞻布局:加速出海劍指全球市場
在普惠國內的基礎上,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也隨著“走出去”的主旋律深入海外市場。
2023年12月,工信部和國家衛健委聯合召開推進醫療裝備發展應用領導小組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搭建醫企交流平臺,共同推動優秀醫療裝備“走出去”。今年5月23日,北京市政府發布《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要支持企業加快產品海外注冊,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市場開發能力。
從全球市場維度看,全球各國對醫療保健的支出在不斷增加,為醫療設備市場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國內醫療設備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正在逐漸贏得國際認可。《報告》中指出,近年來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技術上取得的顯著進展,使產品在具備高精準度、靈活性和操作簡便等特點的同時,還具有制造和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的價格優勢,能夠滿足醫療資源緊缺國家和地區對高性價比高端醫療設備的迫切需求。
比如柏惠維康旗下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已在哈薩克斯坦、尼泊爾、泰國等國完成海外簽約。2024年3月,睿米手術機器人已成功落地哈薩克斯坦,輔助醫生順利完成了該國首臺手術機器人輔助神經外科手術,并在隨后的1個月內,陸續成功開展了20余例機器人手術應用。實現了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國際應用的新突破。
《報告》分析稱,隨著產品技術和應用的進一步成熟以及國際市場對于中國高端醫療裝備接受度的持續提升,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在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在新興領域和發展中國家打開市場。而海外巨大的增量市場,也有望為相關企業提供新的業務突破口,開辟第二增長曲線。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出海進程加速,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以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中國高端醫療設備企業,也將憑借海外市場,進一步打磨產品品質及技術,在新興醫療領域更全面參與全球競爭,推動“中國智造”在國際醫療領域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