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 技  >> 科普視窗  >> 查看詳情

浙江省科協:“走進新質生產力”系列科普活動帶領公眾走進“大洋”號科考船

來源: 中國產經觀察   日期:2024-07-24 10:42:25  點擊:5216 
分享:

7月19日上午,浙江省科協的“走進新質生產力”系列科普活動帶著公眾走進“大洋”號科考船,這期活動由舟山市科協和海洋二所承辦的活動。120組親子家庭踏上了探秘科考船之旅,一覽“大洋”號的風采,親身體驗中國科學家在海上的工作環境,了解真實的海上科考生活。

零距離接觸科考船

科研基地里還有個藻種庫

“大洋”號科考船是我國自主研制的4000噸級科考船,承擔著海洋綜合探測與科學研究的重任。孩子們和家長們在船長楊江志的引導下,踏上了一場充滿驚奇與發現的科考之旅。


 

參觀途中,孩子們被邀請進入駕駛室,體驗了一把“掌舵者”的感覺。看著操作臺上的各色儀器表盤,仿佛看到“大洋”號在無垠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這次參觀讓我真正意識到海洋研究的重要性。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技術,比如聲納和水下機器人,探索未知的深海領域。我本來就對工程學比較感興趣,原來在海洋領域也有這么多學問。”即將步入初一的俞睿源目光炯炯,興奮地訴說著自己的感悟。

孩子們還走進了海洋二所舟山基地,這是一個集深海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為一體的科研基地。基地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科研設備,從精密的測量儀器到精巧的水下機器人,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人類挑戰深藍的故事。科研人員向他們介紹,如何通過這些設備為科考船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確保每一次海洋探險都能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務。

在微藻種質庫,科研人員告訴大家,目前藻種庫存有700多株微藻,主要分為三大類——甲藻、硅藻和綠藻。“大家知道藻類有什么作用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說可以制作保健品,有的提到可以用于化妝品生產。科研人員繼續補充道:“微藻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它們擁有強大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夠高效地吸收二氧化碳,參與生物固碳過程,同時還能凈化污染的廢水,保護我們的環境。”

從南極回來的科學家分享科考船的秘密

從一碗蛋花湯讀懂海洋科學家到底做什么

參觀結束后,海洋二所副研究員張海峰和龍鈺向孩子們講述著海洋二所那些科考船的傳奇故事。

“大家知道‘大洋’號和‘向陽紅10’號這兩艘船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張海峰向孩子們科普了兩艘船的差異,“它們一個有鼻子、一個沒鼻子!從專業上來講,這是兩種不同的船舶頭部構型,‘大洋’號的船艏叫前傾(型)艏,而‘向陽紅10’號,船艏處水下的位置則長了一個大鼻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球鼻艏!”

張海峰跟大家分享了科考船里的明星——“雪龍”號。“‘雪龍’號沒有大鼻子,這是為什么呢?”張海峰告訴大家,破冰船的航行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標,更重要的是,破冰船要通過船艏擠壓、沖撞才能破冰,長這么一個大鼻子實在是影響工作效率,甚至還會帶來額外的安全風險。雪龍兄弟攜手并肩,形成了我國當前“雙龍探極”的新格局,對我國極地科學考察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龍鈺講述了海洋科學家是如何穿梭于波濤洶涌的海面與深邃莫測的海底之間,收集數據、分析現象,為解開海洋的層層迷霧而不懈努力。隨后,龍鈺著重介紹了海洋中一種特色鮮明的科研工具——Argo浮標。他解釋道,Argo浮標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險者,能夠在海洋中自由上浮下潛,從表層至深海,持續不斷地收集溫度、鹽度等關鍵數據。

講座接近尾聲,龍鈺用一碗“蛋花湯”比喻,他解釋說,衛星海洋學家就好像我們吃美食前先拍個照,從高空俯瞰,捕捉海洋的動態變化;物理海洋學家則像是湯中的熱氣,探究著洋流的運動規律;海洋生態學家就像監測食品安全一樣,關注著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海洋地質學家就像看碗結不結實,研究著海底地形的奧秘。這樣的比喻,讓孩子們輕松理解了不同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特點,更激發了他們對海洋科學的濃厚興趣。

浙江省科協傾力打造“走進新質生產力”系列科普活動,旨在深耕青少年科普教育,依托浙江省獨特的“315”科技創新體系與前瞻性的“9+6”未來產業布局,引領公眾步入科技前沿,感知科技魅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共繪創新發展藍圖。2024年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走進新質生產力”系列科普活動,以豐富多元的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科普形式,搭建起公眾與前沿科技之間的橋梁,共同探索合成生物、基因編輯、腦科學與人工智能、氫能儲能、空天信息、地空一體、元宇宙、深地深海等八大未來產業的創新脈絡。

相關新聞

  • 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重慶大學分營開營 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重慶大學分營開營

    7月16日,由中國科協、教育部共同主辦,重慶市科協、重慶市教委、重慶大學承辦的“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重慶大學分營”開營。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劉漢龍,重慶市科協、重慶市教委、重慶大學有關負責人等出席開營儀式。   開營儀式后,劉漢龍以《生物建造體系與展望》為題,為營員們帶來科普報告,讓營員們感受科技魅力,更加深刻體悟科學家精神和科技報國情懷。 今年的高校科學營活動以“科技夢·青春夢·中國夢... [閱讀]

  • 襄陽市科技館2024年暑期“酷學酷玩”公益課堂結課啦! 襄陽市科技館2024年暑期“酷學酷玩”公益課堂結課啦!

    酷學酷玩公益課,多彩繽紛度假期。為期一周的襄陽市科技館2024年暑期“酷學酷玩”公益課堂,經過充實而歡樂的學習旅程,于7月12日圓滿結束。奇趣天文、電子制作、科學小實驗、積木機器人、趣味魔方、3D打印及智力七巧板等在創客工作室中一一呈現,孩子們在各工作室體驗了一場探索科學奧秘的精彩旅程。 今年的暑期公益課堂活動反響熱烈,迎來了踴躍的報名和參與。通過這些生動活潑的課堂,傳播了科學知識,講述了科學家故事,更點燃了青少年們對科技創新的熱情,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 [閱讀]

  • “科普江蘇·院士專家科普基層行”進農村活動在南通市崇川區舉辦 “科普江蘇·院士專家科普基層行”進農村活動在南通市崇川區舉辦

    7月5日上午,“科普江蘇·院士專家科普基層行”進農村活動在南通市崇川區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作主題為“北斗導航系統推進我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專題報告。活動由江蘇省科協主辦,南通市科協、江蘇省科協農村中心、省農技協承辦。活動同期舉行了南通市“百名專家進百村”啟動儀式,舉辦了村企會(校、所)合作簽約儀式,南通市通州區劉橋鎮新聯社區、如皋市江安鎮陳嚴村、南通市崇川區陳橋街道仁和社區、通州區十總鎮二爻居等村(社... [閱讀]

  • 2024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第一期交流活動在京舉辦 2024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第一期交流活動在京舉辦

    6月25-27日,2024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第一期交流活動在北京首鋼園舉辦。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50余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一線骨干科普教師現場參加交流,1479余名全國學會、省級科協和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教師線上參加活動。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辦。 此次交流活動的主題為“科普形式和方式方法創新”,來自國家自然博物館、騰訊公司、上海科技館、中國古動物館的科學教育專家、科普專家分別結合各自特色科普實踐作... [閱讀]